隨著MAH(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的全面推行,純B證企業的數量快速攀升。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B證企業數量已達到1246家,相比2021年的100多家,3年時間增加了1000多家。
B證企業的驟增也帶來行業新議題:截至2023年12月31日,純B證企業有近40%暫未取得產品上市批件,包括研發型企業、藥品經營企業及仿制藥企業等。如果后續產品未能按要求獲批,空證現象值得各界關注,同時也將帶來B證轉讓興起的風潮。在此背景下,醫藥行業新一輪博弈正在悄然展開。
洗牌全面提速
今年,在各種行業展銷會上,MAH 轉化平臺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據不完全統計,廣東、江蘇、海南、上海、河北五省的無批文B證企業數量較多。截至2023年底,廣東共有134家B證企業,無批文B證企業數達58家;其次是江蘇,全省無批文B證企業數量為56家。相反,山東省B證企業59家,批文數高達644家;陜西省B證企業42家,批文數達到540個。如何用好批文資源成為業界關心的話題。
目前,北京、江西、福建等地已有B證企業銷證,這也印證了部分純B證企業開始進入洗牌期,促進行業優化資源配置。
行業資深市場人士戴文杰告訴《醫藥經濟報》記者:“MAH制度成為目前行業洗牌的最大推手,今年以來B證轉讓需求更加明顯。”他進一步解釋稱,全過程質量管理及常規檢查越來越嚴格,人工、批文及運營成本等越來越高,很多企業力不從心。在政策日趨規范的背景下,過去用“僵尸”批文辦理的B證也面臨取舍。
其次是地級市的B證企業,此前用研發項目申請B證,但新產品出不來或新藥銷售周期較長,也面臨著挑戰。戴文杰認為:“純B證企業包括研發型、CRO和藥品經營企業等,高薪挖來質量負責人不能出產品大部分與成本壓力和人員流動有關。在這一趨勢下,老批文早期交易迎來新機會,但現在基本上也很難出手。在集采大背景下,很多仿制藥批文價值減弱,批文賣不掉,產品難賣好,除非掌握原料端才可能在銷售上取得好結果。行業的優勝劣汰最終還是要看資源要素的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無批文是給企業緩沖的窗口,如果產品還沒有批文,可以先申請B證,再向國家藥監局申請藥品注冊。除部分沒有生產能力的研發型企業申請成為B證企業外,也有一些藥品經營企業或投資公司通過轉 讓拿到產品注冊證成為B證企業。業界普遍反饋:“如果沒有真正進行委托生產,行業洗牌必然會加速。”
注重產品立項
B證越來越多,鑒于藥品委托生產活動日趨活躍,為防范部分持有人在委托生產過程中把關能力不足、管理不到位等問題,2023年10月,國家藥監局發布《關于加強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委托生產監督管理工作的公告》,進一步嚴格委托生產的許可管理、強化委托生產的質量管理和監管等,還配套印發現場檢查指南,重點檢查關鍵崗位人員配備和在職在崗情況、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和運行情況、對委托生產的管理情況等內容,確認申請人具備履行藥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的能力,既指導了委托生產持有人提升自身能力,也指導屬地藥品監管部門開展監督檢查。
南京華威醫藥總經理焦培想此前表示:“集采提質擴面,標外品種面臨進院難、商業轉化難的困境,尤其是研發型公司創建時間短,團隊以科研人員為主,質控及營銷人員相對較少。在MAH制度下,這類企業面臨的考驗是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風險防控與責任賠償、商業運營。”他認為,無論是集采還是國談,企業要注重產品立項研究,包括老批文價值評估、創新藥項目的立項能力和精準高效的一體化解決方案,發揮產業鏈資源協同效應苦練內功。B證許可準入門檻越來越高,越需要高質量的B證持有者。
目前,MAH制度整體上優化了醫藥行業資源配置。官方數據顯示,當前持有人委托生產的藥品已占所有集采中選藥品的10%左右。藥企發展的主基調已從銷售拓展往產品布局轉變升維,還有不少資本前期通過MAH制度進入研發端。有專家建議:“未來衡量藥企的價值更看重文號的儲備。作為最有價值的資產,有些企業會被市場淘汰出局。鑒于此,企業手里的產品要有長度,即全產業鏈掌控能力;同時兼顧深度和同適應癥產品布局,包括渠道掌控能力、價格管控能力、患者教育能力;再者為產品的寬度,不同治療領域產品分布要注重產 品線覆蓋、學術及推廣能力,才能在新一輪淘汰賽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