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下午,秋高氣爽,由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臨床療效評價專業委員會組織的“回生再造丸臨床定位專家論證會”在北京成功召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醫政司司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組長孫塑倫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首席研究員、全國名老中醫翁維良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劉龍濤教授、李濤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鄒憶懷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陳志剛教授、金香蘭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王志飛博士、耿洪嬌博士等參加研討,會議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謝雁鳴教授主持。武漢朗天醫藥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顯強、東芝堂藥業(安徽)有限公司總經理閔祥偉等企業代表出席了會議。
“回生再造丸”方劑起自于漢代醫家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而組方58味中藥的確定則來自清朝名醫鮑相璈所著的《驗方新編》,并成為宮廷十大名方之一,因其“醫風痰、治癱瘓,起死回生,功同再造”,故得名“回生再造丸”。通過百年大量臨床驗證,回生再造丸充分發揮了大方治大病的功效,讓無數的心腦血管疾病和帕金森氏病的患者減輕了病痛的折磨,提高了生活質量。這次論證會旨在深入探討和研究“回生再造丸”的方解、臨床定位、安全性、有效性等,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充分挖掘“回生再造丸”的臨床功效,使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得以充分發揮,為更多的心腦血管病尤其是中風后遺癥及帕金森氏病患者帶去福音。
隨后各位專家教授對“回生再造丸”的科學組方和已取得的臨床功效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圍繞臨床定位與開展后續研究發表了很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陳志剛教授、金香蘭教授指出:“回生再造丸”為古代經典傳統方,主治風痰為主,包括中風偏癱、拘攣、口眼歪斜、筋骨疼痛、步履維艱等,臨床可在兩方面入手,一是中風恢復期、后遺癥期神經重塑;二是帕金森氏病以及繼發性帕金森癥的治療。李濤教授提出兩點看法:1、依據“回生再造丸”說明書所提供的適應癥范圍,以中風的恢復期及后遺癥早期、肩手綜合癥和肩痛癥狀為突破口,完全符合本品的處方特點;2、以中風癥優先開展,同時收集治療癡呆癥、帕金森氏癥的臨床數據,有效進行臨床推廣。劉龍濤教授認為:目前還沒有一個中藥獲批用于中風后遺癥期,更沒有一個中藥被批準用于帕金森氏病,本方有大量這方面的人用經驗和成功案例,應該繼續開展臨床研究和應用。鄒憶懷教授指出:風病分為內風及外風,說明書上沒有限制,臨床定位可以考慮在“證”“癥”層面,為“中風”、“風痰”以證選病,考慮以中風癥恢復期、腦梗為主研方向,以點帶面,逐步擴大應用范圍。翁維良教授表示:本方非常有特色,組方藥味多,功能為祛風化痰、活血通絡,適應癥定位于中風,建議按中國藥典要求申請中藥保護品種,并創造條件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王志飛博士、耿洪嬌博士就 “回生再造丸”的組方、品牌建設、適應范圍研究等方面展開了很好的研究闡述和交流。最后孫塑倫教授進行總結:綜合各位專家的意見,本品為經典古方,藥味多,組方具有特色,可以從本藥歷史源流上深入梳理,深入開展臨床應用研究,重點病種定位于中風病恢復期、后遺癥期及帕金森氏病,讓更多患者受益。
目前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高達1700萬人,居各種死因首位。我國每年死于心腦血管疾病人數近350萬人,占我國每年總死亡病因的51%,而幸存下來的患者中有75%不同程度喪失勞動能力,給家庭和國家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本次北京專家論證會增強了大家對“回生再造丸”在心腦血管病尤其是中風后遺癥及帕金森氏病治療上的信心,明確了今后的臨床工作重點,希望從祖國傳統醫藥著手,努力挖掘祖國醫學的瑰寶,認真總結學習中醫藥專家的經驗心得,堅持中醫藥的創新發展,為廣大患者提供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為促進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治貢獻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