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第45個以“推動質量變革創新,促進質量強國建設”為主題的質量月活動在全國范圍內再次掀起了高潮。隨著歷年質量提升活動的推進,以及“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三個重要轉變的思想引入,中國社會從人人講質量,人人要質量,到人人創質量,人人享質量,高質量的生活已經成為我們的燈塔,指引著我們行動的方向,成為我們追求高品質、高感受、高服務的“大質量”目標。
高質量從哪里來?來自每個企業對品牌的卓越追求,來自每一位員工對自己生產產品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的匠心參與!
前段時間看了一篇文章,講的是質量管理的發展過程:即從最初的質量檢驗階段,到過程控制的質量保證階段,再到現在的全面質量管理階段,最后提出質量管理的終極目標:消滅質量部門!這個終極目標極大的振撼了我這個做了幾十年質量管理的質量人!
仔細讀下來,原來作者要表述的內容是:讓質量部門的人員遠離生產一線,實際上是將QA人員角色從保姆變為教練,從關注產品質量到關注流程質量。讓QA人員不再直接參與解決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問題,而由生產部門主動承擔這樣的角色。其實按照邏輯講,生產人員應該比質量人員更知道問題所在;而當生產主管也開始關注優化流程時(QA的角色),質量部門的QA就可升級到QM的角色,即關注質量管理體系的框架設計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對各個體系進行整合。
質量人員的使命就是消滅質量部門,這似乎是一個悖論,但實際結果就是這樣。
當產品質量控制由生產人員承擔,業務流程的優化是由各個職能部門負責,表明質量的意識已經深入人心,成為習慣,那質量部門就該壽終正寢,這需要我們質量人清醒認識到這一點。
回想公司這幾年在質量方面所做的努力,不正是朝著這個終極目標在前進嗎?三體系認證的引入,讓我們跳出了制藥行業固定的規范框架,我們不僅要執行藥品管理法、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還要優化內部質量管理,達到節能降耗,提高企業效益,改善企業形象,增強客戶信心,提升國內及至國際竟爭力的目的;卓越績效管理的推行,是促使企業和個人得到進步和發展,提高整體績效和能力,為顧客和其它相關方創造價值,并使組織持續獲得成功的助推器,使我們認識到卓越的意義所在;5S管理和QC小組活動的開展,是卓越績效的加速器,激發我們以主人翁的姿態開展對卓越品質的追求,對工匠精神的發揚;同時研發力度的不斷加大,促進了公司品牌建設的步伐。
隨著藥品監管力度的日趨精準,我們生產的每一支藥品都賦予了如同身份證的監管碼管理,如果我們都以工匠的精神投身工作,以追求卓越的目標關注每一個細節,那么,我們生產的目的將不僅僅是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更是生產一種品牌,一種身份,一種工匠的身份!這又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種尊嚴和尊重?就像南京600前的明長城,每一塊磚上都刻著生產地、時間和工匠的名字,這就是那個時代匠人的一種品質的宣言!
質量意識年年宣講,質量責任年年強調,我想我們每一個人對質量都有自己深刻的認知。如果我們每一個部門上至管理人員,下至一線員工都能本著自己是“質量第一責任人”的理念投入工作,而不是依賴QA監督來完成,那么質量事故的發生自然就會減少。
質量不是一個部門的事情,是所有部門、全體員工共同努力的結果,讓我們心懷這個共同的理念,讓每一支藥品都成為朗天的品牌,讓我們每一個人都為有朗天這個身份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