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平 教授
專家簡介
華南理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二級教授 主任醫師 碩士生導師
廣州市一伯明翰大學腦與認知中心中方首席專家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神經心理與情感障礙專業委員會副主委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阿爾茨海默病分會常委
缺血性卒中作為卒中最為常見的類型,在我國卒中患者中比例高達80%。缺血性卒中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及高復發率等特點。隨著對缺血性卒中治療的不斷研究,發現中西醫結合治療缺血性卒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為了解中西醫結合治療在缺血性卒中防治中的價值和作用,本刊專訪了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潘小平教授。
加強卒中二級預防,中成藥優勢獨特
潘小平教授介紹,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腹型肥胖及吸煙等。一般而言,對于缺血性卒中人群推薦血壓控制在140/90mmHg(1mmHg=0.133kPa)以內,可耐受的情況下降至小于130/80mmHg是理想血壓水平。對于已診斷糖尿病或出現高血糖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應進行糖化血紅蛋白的測定,盡量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小于7%。在高血脂方面,針對低密度脂蛋白高危人群,建議將低密度脂蛋白降至2.8mmol/L以下。吸煙可使缺血性卒中的相對危險增加90%,吸煙者應戒煙,不吸煙者應避免被動吸煙。超重和肥胖的患者可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飲食習慣以及增加體力活動等措施減輕體重。
預防缺血性卒中復發需要制定針對病因和危險因素的措施和標準化策略,缺血性卒中二級預防策略包括抗栓治療、降脂治療、血壓管理、血糖管理等,這對降低卒中復發至關重要。此外,通過改善飲食、增加體育鍛煉和戒煙限酒等措施干預缺血性卒中的行為危險因素,對預防卒中復發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首次卒中發作的患者出院后,在二級預防中需要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藥物,這些藥物會對患者的胃黏膜造成損傷,引發患者胃部不適,造成患者出院后不能嚴格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影響患者二級預防。因中成藥具有方便、安全、有效等優點,目前已成為我國臨床醫師防治缺血性卒中經常使用的藥物。”潘小平教授說。
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的優勢,提高臨床療效,潘小平教授認為這對于廣大患者來講是一個福音,也是我國醫務工作者向全世界展現中國特色經驗的一個機遇。
改善患者神經功能,三七總皂苷效果突出
潘小平教授在采訪中指出:“中醫藥在卒中領域里有一些較好的藥物,如復方丹參、血塞通、銀杏葉等等,這些藥物在二級預防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藥在我國已被廣泛應用于缺血性卒中的防治中,其中三七提取出的主要活性成分三七總皂苷是臨床上應用廣泛的中成藥之一,有研究認為三七總皂苷及其有效成分對治療缺血性卒中具有明顯保護作用,其有效成分具有抑制炎癥因子表達、抗自由基毒性損傷、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凋亡調控基因、促進周圍神經細胞再生等作用。
潘小平教授表示,中醫根據中風患者有無意識障礙將中風分為中經絡和中臟腑兩大類,血塞通(28 mg,含三七總皂苷10mg)對這兩類的患者都有一定療效,對于中經絡類型的患者效果更突出一些。“血塞通滴丸是血塞通的改進劑型,可以通過舌下含服,無須飲水送服,使用更加方便,同時不良反應較少,可以在家中常備。”
三七總皂苷的藥理作用主要表現為:擴充血管容量,為腦供血增加血氧流量,改善陳舊性病灶的血氧流量,使其供血充足,使病灶部位局部微循環更加流暢,減少機體對血氧的需求量,改善機體內環境,使機體在低氧條件下也能更快、更好地適應外環境,并對抗氧自由基作用,從而達到充足供血、供氧,使腦組織的受損害程度降低。
中西醫結合治療腦血管病是大勢所趨
“中西醫結合治療腦血管病是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潘教授指出,“中西醫結合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優勢,在臨床實踐中也逐漸得以證實,例如患者在長期使用西藥造成不良反應時,使用中成藥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相信在未來幾年,中醫藥會有一個比較迅猛的發展,中西醫結合治療缺血性卒中也將成為一種趨勢。”
小結
多項研究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缺血性卒中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經系統功能預后,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以活血化瘀類為代表的藥物血塞通滴丸(28mg,含三七總皂苷10mg)具有活血祛瘀、通脈活絡、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腦血流量的功效,對于治療缺血性卒中具有優勢,為缺血性卒中的防治開辟了新思路。